鬼烧蜂

     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吃过蜜蜂?我说的不是采蜜的这种蜜蜂,而是一种肚子长长,脚黄,大约有小拇指大小!这种蜂有两种,一种叫黄撩脚,这类蜂性喜做窝在大树之上,或者把树枝盘起来,或者做在树洞里!大的有如桌面大,一层层的大约有10来层左右,小的也如篮球般大小!大约有6层之多。一种叫土甲子,这类蜂喜欢把窝做在田里的田埂之上,一般有两个洞口,两种蜂大小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腿上有没有黄色!

     这种蜂很难发现,我们老家有句话说:宁杀百年猪,不烧一窝蜂!意思很明了,杀百年猪的数量永远比不上一窝蜂。但是如果是发现的人带头去烧的话就没有事情!我家烧过3次蜂,一次是我7岁的时候奶奶放马的时候发现的,大约有十几层,记得当时得到大约两升蜂(量词,大约5斤)。第二次是我二妹割猪草发现,和前面一次差不多多少。第三次则是自己送上门来,在我家大门上方做了一个窝!

     烧这种蜂必须非常小心,它的刺有毒,大约一厘米长,而且蛰一下这种蜂并不把刺钉进去,而是钉了一次之后把刺拔出,还可以活下去,钉你只是为了输出毒液,所以一般都是记好蜂的位置,然后晚上大约12点左右的时候,拿上导火索,带上大布袋,背上背篓,几个人一起来到蜂窝边,然后找到蜂盘的两个洞口,然后把导火索点燃,把导火索伸进去,用烟把蜂都弄昏,然后轻轻的把链接蜂盘的树枝砍断,随后用带来的布袋把蜂盘从下往上套起来,直接扔到背篓里背回家。

     背回家之后,不要急着打开布袋,先拿出香纸,点燃之后,在装蜂盘的布袋上绕三圈,然后把纸烧到门外,随后在火上煮上开水,等水开之后把蒸笼放上,然后把布袋塞到蒸笼里,蒸上大约一袋烟工夫,等所有的蜂都被蒸死之后,端下来打开布袋,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很多的老蜂躺在蜂盘外面,蜂盘是一列一列的,也可以说是一板一板的!那一板的老蜂死得比较多,那么那一盘里面就有很多嫩蜂!一家人把老蜂抖下来装到一边,然后最主要的是抓嫩蜂,嫩蜂嫩白乳玉一般,在嫩蜂的尾部有一处黑点,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嫩蜂尾部的黑点挤出来,然后就把嫩蜂放到盘子里。

     做好分类之后,一般父亲就会叫孩子去把乡亲们叫来,温上一点土酒,把小锅烧辣,放上油花,大家都在一起之后,把老蜂淘洗干净之后就放到里面炸熟,和着酒菜大吃一顿。有朋友就问嫩蜂那里去了呢?嫩蜂那是老人和小孩子才能享受的,嫩蜂用油轻轻煎熟,蘸上作料那是真的是天下第一美味啊!

     在爷爷那一辈的时候,没有猪肉吃,没有猪油,就直接用自己家压榨的菜油煎炸。所以在爷爷那一辈直到父亲这一辈都喜欢到处去烧蜂来吃,俗称开荤。有一年的夏天,大伯去山上割草,然后再一处无名坟堂里,发现坟堂旁边的大树枝上挂了一个有如簸箕般大的蜂盘,上面黄撩脚飞出飞进,直把树叶打得哗哗只响!大伯一看,美了,很久没有开荤了,这不是送上门了吗?赶忙记住位置,背上草就赶回了家。赶忙和父亲商量一起去烧蜂,爷爷听到了哥俩个的谈话,就开始准备起了布袋和导火索,然后决定和大伯们一起去。

     到了半夜12点的时候(这个时候蜂业在休息,昏昏糊糊的),大伯轻手熟路的带着爸爸和爷爷就来到了白天的坟堂里,多远就看见坟堂边上鬼火飘飘,爷爷心里一愣,就问大伯:娃子,你肯定是这里?大伯肯定!爷爷看了看一脸猴急的大伯和父亲,还是让大伯带路,走进去离坟堂,鬼火慢慢消失了,爷三个背着背篓,拿着导火索,就走到了坟堂边的大树下,抬头看,一个大如簸箕的蜂盘悠悠悬挂在树枝上,只把一根胳膊粗的树枝都压弯了,爷爷一看:嗯,这蜂正在孵化期,再晚来几天可能嫩蜂都要长翅飞走了,早来几天也太嫩还没有成型,就是现在好!

     爷爷抽出旱烟袋,点燃之后,把烟袋递给爸爸,再让大伯蹲下,搭人梯让爸爸上去,爸爸上树之后,轻轻借着爷爷燃着的纸烟,找到了蜂盘的两个洞,然后拿出导火索,悄悄用黄泥土(黄泥粘性好)塞住了一个洞,然后把点燃的导火索差了进去!嗤嗤声中导火索迅速减少,很快一段导火索没有了,而蜂盘里的蜂也不再有嗡嗡声,爸爸抽出憋在腰带上的砍刀,迅速轻轻的开始砍链接的那根树枝,由于是悬挂着的,所以爷爷把布袋递了上去,让爸爸先把蜂盘套了起来,然后用绳索把封口处栓紧。爸爸弄好之后确定没有漏洞之后就开始砍树枝,快要砍断的时候,爷爷开始感觉不太对劲,因为除了爸爸的砍树声之外,其他的所有声音都仿佛消失了,刚刚还很多的虫叫声,由于坟堂边上有一条小沟(风水里阴宅必须有水,明水暗水都可以),沟里还有很多癞蛤蟆的叫声,可是现在却一只叫声也无!看着爸爸快要把树枝砍断,爷爷赶忙叫一旁的大伯赶快去接住,大伯才一应声,就听见背后的坟堂里一阵索索声,一阵近在耳边冷冷的咳嗽声,就看见坟堂里的坟堆上蓬起了漫天一大群的马蜂(马蜂如家养蜜蜂一样,会酿蜜,也有蜂王,不过嘿嘿马蜂大的有4个蜜蜂那么大,小的也有2个那么大,而且叫声极大,不过蜂蜜很板扎(云南话,顶呱呱的意思)。一般搞不到,这种蜂会记仇,一般人不去招惹他们。嗡嗡声中就冲了爷三个冲了过来,爸爸一看见漫天的马蜂,吓得惊讶一声,蹦到了挂蜂盘的树枝上,碰一声树枝断了,爸爸跟着就掉到了地上。大伯赶忙跑过去把爸爸拉起来,然后一把就把套好蜂盘的布袋拽到了手里。就把头蒙住,爬到了地上,说也奇怪,人一趴到地上,马蜂就失去了目标,不停在上空盘旋,不久之后就慢慢落回去了坟堆里。爷三个才起来,把布袋放到背篓里,正准备走,就听见坟堂里有人粗声粗气说:烧了老子的蜂就跑!爷三个一回头,就发现坟堂前面站了一个人影,飘飘忽忽的模糊不清,不过满身的煞气还是让爷三个出了一身冷汗。爷爷一看这事不能善了,把爸爸手里的砍刀拿过来,在手指上划破之后,一把朝着人影就钉了过去,一下就砸到了人影,人影吱呀一声就飘到了坟堂的后面,然后钻了进去。顿时刚刚安闲下来的马蜂又紧从坟堆上飞来起来,爷爷赶忙叫上两个孩子,赶忙跑开,这才跑出几步路,就看见前面的山梁上,一处鬼火乱串,朝着爷三个就冲了过来,爷三个才转头就看到后面的坟堂里串出几个黑影,快速的飘了过来!前有虎后又来狼。大伯一被吓,就拽住爷爷:四叔,我们把蜂盘丢下吧。爷爷冷静的摸着大伯的肩膀:就怕我们丢了蜂盘也跑不了,今天晚上是要大干一场了,别怕。爷爷把旱烟袋抽在手里,把上衣的两个袖子扯了下来,然后用刚刚割伤的食指在每一条袖子上划了一条雪线,叫大伯和爸爸一人一只拿在手里。迎着前面的鬼火就冲了上去,人一拼命鬼都怕三分,爷三个一冲上去,前面的鬼火就停了下来,仿佛也在等爷三个撞上去!

     正在爷三个就看清楚鬼火粼粼之中的几个鬼影之时,就听见右边小水塘(上几章说过了)几声咒骂:妈的,你这个无名氏,敢这么欺负我邹家子孙,你是不想活了,烧的蜂又不是你养的,生来就是一道菜,你还有脸了!你们几个孤魂野鬼,还想不想在这个地方呆了,老子明天就让子孙把你开馆刨死你。话声未落,就看到小水塘的水面上钻出几团鬼火,翻翻滚滚顺着山梁就滚了下来,听爸爸当时的感觉就是,看到几团鬼火,心里是一种亲近和亲密的感觉,不但没有赶到害怕,仿佛还知道那是亲人,几团鬼火很快就翻滚到了近前。就看见爷三个前方的几团鬼火,慢慢的挪到了左边的山梁之上。几团鬼火直朝后面坟堂的几个鬼影就扑了过去,就听见几声鬼喊(真正的鬼喊),漫天在上空追着的马蜂被其中一团鬼火直接迎了上去就烧得噼噼啪啪!满山的鬼火随着鬼叫声出现,小水塘的周围一片血红色,鬼火越来越多,五花流彩,直把小水塘照射成了一片惨绿!

     整个山区鬼叫连连,直把远近几个村的狗都惹叫了起来,后来听鸡场坪街上的人说:在街上看到我们村后面的几个山梁都像起了野火一样烧红了半边天!折腾了很久,鬼火仍在,但是鬼声渐渐落了下来。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慢慢的来到离爷三个不远的地坎上,此时天空一片黑色,只能模模糊糊看到熟悉的身影,就是想不起来是谁!爸爸一下子就叫出声:爸爸,是小曰(小叔),是他!回头看爷爷,那里知道在纸烟的照射下,爷爷早已经满眼的泪水!黑影站在坎上:四哥,我是小幺,四哥谢谢你安葬了我一家子,你们身上有血,我是阴人,我就不过去了,小妹子样子不太好,怕吓到娃娃,就不出来了见你了,你就赶快带着娃娃们回去吧,我和小妹子(小奶奶)会送你们回去。(想了解这段事由的请看邹氏鬼集之世仇)

     爷爷抓着大伯和爸爸,闷头开始往家赶,这一次,爷三个虽然走得急,但是走得很从容,走走一段路,就回头看看跟在后面不远的夫妻两!到了村口之后,两个身影远远站在村口山梁上,慢慢的注视着爷三个进入村子之后,慢慢的消失在了夜色里!

     到家之后,大伯赶忙和爸爸准备去拿布袋,准备蒸!爷爷摇摇手:算了,娃娃们,蜂已经被鬼烧掉拿走了,你们先走打开也没有多少了,估计就是几只,今天晚上白忙活了,要不是你们的小曰,可能我们爷三个要死在那里了!明天你们哥俩去给小曰烧点纸钱。

     所谓善有善报,爷爷花了无数钱从盘县请来大班(专门抬人的)把小爷爷一家抬出门之后,谁说没有得报答?爷爷一身与人结善缘,对兄弟贴心,对父母知冷知热,不但得到鬼魂的帮助脱离磨难,晚来也得到了爸爸他*的精心照料,照顾9个月之后才离去。所谓一代做给一代看!就是由于这样的善良和责任,让我们这一家长久不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