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陆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是由亚洲的原始居民迁移过去的。这是学术界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一万多年前的这次人类迁徙的过程之中,亚洲原著居民能够通过白令海峡,便是因为当时处于冰川时期,整个大陆冰盖的范围极广,整个白令海峡所在的海域,都是一片茫茫的冰原。这个历史特定的环境,为人类迁徙奠定了必要的条件。
然而,时间向后推到距今四千年左右的时候,地球冰川期早已经结束。
这段时间里面的白令海峡区域,却是一片恣意的汪洋。以当时原始居民的能力来说,绝对不可能像是他们的祖先那样通过冰原穿越大海。
换句话说,已经经过证实的那些诞生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岩画,在白令海峡这个天险条件存在的情况之下,绝对不存在沿着那道完美的半圆形通道传播的条件。
正因为这样,岩画学术界才会出现旷日持久的,关于“同源”与“不同源”的争论。
在这么多年间,始终都没有出现有力的证据证明这条传播通道。所以亚洲与美洲岩画“不同源”的理论渐渐的占据主导地位。
甚至有些分存于亚欧两地,明显风格完全一致的岩画构图要素,被某些专家说成是纯属巧合。
除此之外,岩画传播带在美洲大陆自北向南传播的观点也几乎被推翻。众多的学者认为关于美洲的岩画,反而是由温暖的南方沿海,向着北方沿海传播的。
因为只有这样的假设,才能将这些岩画的类型风格和什么的美洲玛雅文明联系在一起。
宋教授从还在国内的时候开始,便已经醉心与岩画的研究。来到哈佛大学以后,更是浸淫多年,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在他看来,横贯亚美两地的岩画传播通道是一种必然。但如果不是通过白令海峡,当时的居民又是怎样迁徙的呢?
偶然的机缘之下,宋教授摊在桌上的世界地图滑落在地,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褶皱。
地图上面用笔勾勒出来的那条连接白令海峡的半圆弧线,发生了弯折。
宋教授心中一动:为什么自己要始终围绕这个半圆通道进行思考呢?有没有可能自己最初的设想就偏离了轨迹,当时的居民是通过别的通道进行的迁徙的呢?
将地图重新整理好之后,宋教授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之所以先前所有的设定都集中在白领海峡之上,是因为那里是亚洲和美洲之间距离最短的点。
在白令海峡的南部,也就是环太平洋区域最北端的这块范围之内。海域之中,星罗密布着不少袖珍岛屿。
这片海域的总体宽度虽然远远的大过白令海峡,但是归结到每座小岛之间,却远远没有那么远的距离。而这样分段的较短航海行程,也许是当时的原始居民可以完成了。
想到了这样的观点,宋教授异常兴奋!
现在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前往这些太平洋区域最北部的海岛上去搜集有力的证据。
如果那些海岛上面也有同类似的岩画出现,则可以让所有认为两洲岩画“不同源”的专家学者闭嘴。
然而,取证工作并非那么容易顺利。
前往那些小岛的取证考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很多小岛目前无人居住,也没有通航条件,只能通过直升飞机前往。至于岛上有什么样子的危险,更根本无从预料。
宋教授当时做的事情也和其他人一样,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希望获得资金和设备方面的援助。而很快,支持宋教授的人就出现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最为器重的学生乔纳斯。
乔纳斯无条件的支持自己导师的工作,并且由他背后的豪门家庭出资,租用了两架最新型号的直升飞机。专门打上哈佛大学岩画考古研究专用的英文标识,供此次考古活动使用。
海上的气候千变万化,开始的时候,岩画考古工作并不顺利,并且毫无发现。
直到寻找到第十九个岛屿的时候,才由作为助手的乔纳斯在海面以下半米左右的地方,找到了石刻岩画的踪迹。
这一发现让整个考察团队兴奋了很久的时间。虽然岩画出现在了海面之下,但是几千年的时间里面,海平面确实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也就是说,这个岩画的位置,与四千年左右的时间表几乎完全吻合。
有了这个发现垫底,宋教授领衔的考察队伍顿时有个十足的信心。
他们再接再厉,加快了探寻的效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这些海岛周边的沿线上面,专门安排潜水人员观察靠近海面的岩石。
果然,在剩下的那些岛屿考察之中,又在四个岛屿上面找到了相似的岩画印记。而且分布趋势是自东往西,呈跳跃性的间断点,穿越了整个太平洋北部的海域。
这样一来,宋教授的观点几乎已经得到了证实。
然而,这位严谨的专家还不满足,希望最后再去探寻一下位于美洲最北部的阿拉斯加州。
假如在这个美洲最北部的连接地带,也能找到岩画的痕迹,便可以完整的证明四千年前的迁徙过程。
冰雪覆盖的阿拉斯加州是探险者的天堂,却是当地居民的噩梦。
直升飞机在无人区域降落之后,不幸遇到了极其恶劣的气候状况——还有足矣吞噬生命的雪崩。
在雪崩中,宋教授和其他工作人员失去了联系。